在上海建桥学院2025年优秀学风班级评选活动中,教育学院学前教育B21-3班以“学霸班”的硬实力和“才艺能手”的创造力,夺得“优秀学风金奖”。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引领下,他们不仅学习成绩斐然,更注重将书法、国画、古筝等艺术创新深度融入专业学习,在传统文化传承、科技应用和幼儿心理疗愈等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成长之路。
当“孩子王”遇上AI时代,在少子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面前,未来幼师如何破局?这个“金奖幼师班”以其创新实践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,从“会带娃”到“懂育心”,用童心与匠心为学前教育开辟出新赛道。
勤学笃行:铸就“学霸班”的硬核基石
大学四年间,学前教育B21-3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:班级平均绩点3.29,最高绩点3.82;英语四级通过率83%,六级通过率34%;计算机一级证书全员通过,二级证书1人获得;斩获国家级、市级学科竞赛奖项十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4篇……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与不懈追求。
“我们班同学特别团结,大家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,互相督促、共同进步,学习氛围很好。”学习委员周宇回忆道。作为班级“学霸”,她不仅获得国家奖学金,更成功考取了东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。此外,班级多名同学也斩获了国内外名校的录取通知:李心滢被香港中文大学幼儿教育硕士项目录取,金青阳和李婧钰分别进入墨尔本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深造教育学等。
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奕璇评价道:“学前教育B21-3班是学风建设的标杆。在培养过程中,我们将师范生规范教育、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。他们不仅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,还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,真正做到了‘学以致用’。”这份勤勉与专注,为他们的专业发展铺就了坚实的跑道。
艺术赋能:传统文化与心理疗愈相融合
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,教育学院学前教育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径——将艺术深度融入学前教育,并赋予其疗愈童心的力量。 在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中,艺术成为连接知识与情感的桥梁。
班级学生通过主题绘画(如“春天的色彩”)、废旧材料手工创作(如纸盒小房子、瓶盖拼贴画)等活动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、创造力和环保意识。艺术不仅是技能,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。音乐课上,孩子们随旋律舞动释放情绪;美术活动中,自由创作成为心灵疗愈的窗口。
“这些实践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,更让他们成为能点亮幼儿心灵的‘魔法师',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独特的治愈力量。” 院长助理杨洁说。
产教融合:实践创新探索新赛道
面对少子化带来的行业挑战和人才需求升级,学校积极推动“产教融合”的发展路径,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。学生们深度参与学院与青少儿围棋培训机构、青少年营地教育机构、老年康养社区等的合作项目,获得多元化的实践体验。教育学院与青少儿围棋培训机构、青少年营地教育机构、老年康养社区等合作,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机会。如依托大创项目《禾鸢乡村美育项目》,学生为临港幼儿设计非遗美育课程,通过扎染、手工制作等技艺,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。
班级同学还积极参与“互联网+”大赛、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、上海市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。周宇同学主持的《艺启“乐”读--新视域下儿童的阅读领航者》实践项目,创新性地融合绘本阅读、优秀传统文化、绘画美育及方言双语教学,显著提升幼儿阅读兴趣与能力,成果已落地上海30余所幼儿园,并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上海赛区)银奖。
同专业B21-2班施一煊等同学研发《返布归珍·童心童趣》非遗土布园本课程,整合崇明土布非遗资源,形成“非遗传承人-高校学者-幼儿园教师”三导师制。项目成果已在崇明30余所幼儿园落地,并计划推广至上海各区,实现了从实践到学术应用的转化。
“学前教育不能纸上谈兵。文化传承是根基,科技应用是翅膀,心理疗愈是灵魂。”系主任王丽燕一语道破关键。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,对接一线幼儿园。邱丽同学在学校组织的临港周边幼儿园集中实训期间,结合所学设计的亲子活动方案,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的“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亲子活动质量的实践与思考”论文被《基础教育研究》刊载。
班级辅导员李文文说:“通过定期组织的园所、社区亲子体验活动,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了保教能力,更深刻理解了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。”
AI时代:未来幼师的“破”与“立”
面对AI技术的冲击,这群“孩子王”在学院老师引导下,早已展开思考与实践。四年学习让他们达成深刻共识:技术是工具,教育本质始终是“养心性、育人格”。AI可以辅助教学,但无法替代幼师所提供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力激发。
班级在课程中积极探索智能教具的设计与应用(如已获专利的音乐玩教具),同时牢牢坚守“真实人际互动”这一教育核心, 确保科技的融入不减损教育的温度与人文关怀。他们确立了“传统文化、科技应用、心理疗愈”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:通过简笔画、非遗玩具制作等课程深植文化根基;学习运用AI技术开发智能教具提升科技素养;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入舞动疗愈等心理疗愈方法。
“AI永远替代不了老师拥抱的温度。少子化背景下,家长更渴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幼师。”已签约重庆某示范幼儿园的任俊蓉同学信心十足,“我们既擅长用童谣、故事陪伴孩子,也在积极拥抱变化,探索幼儿编程启蒙等新领域。这,就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答案。”
即将赴墨尔本大学攻读教育专业的金青阳同学分享道:“海外学习让我更关注国际化教育理念,希望未来能将先进经验带回国内,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。”选择到澳门城市大学继续深造教育学的李婧钰表示:“学前教育需要足球彩票研究型人才,我希望通过学术研究为行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”
院党总支书记周荣玲对此深表认同:“如今家长的需求已不仅是‘托幼’,更是‘育心’。教育最美的状态,是让孩子在自然浸润和艺术熏陶中自在、快乐地成长。”为此,学院致力于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师范生培养新路径,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深度挖掘专业理论课与艺术技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在音乐、舞蹈、美术等教学中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,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自然融合。
从传统保育到心理疗愈,从艺术传承到科技融合,教育学院倾心打造的“金奖幼师班”,生动勾勒出未来卓越幼师的模样——他们用艺术疗愈童心,用创新回应时代,更是中华文化的“儿童引路人”。 正如院长陈洁的感慨:“教育之道,在于以‘童’心筑梦,以艺术添彩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智慧的滋养下茁壮成长。”
撰稿:吉 娜
图片:教育学院提供
审核:奚丽君